|
美國康健儲蓄賬戶(HSA):個人將錢存入康健儲蓄賬戶,賬戶裏的錢可用在保險允許的醫療花費,如買藥、牙科、眼科等。如果會員想要將錢取出,則需要交稅。HSA是和高免賠額的商業保險進行組合使用。根據2019年平台Lively的數據報告,93%的HSA資金是用來支付日常醫療開支。
早在2010年,《社會保險法》修訂中提到,“基本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而在基本醫療保險中,未提及醫保個人賬戶。此舉被視爲對職工醫保個人賬戶進行革新苗頭。2012年4月,青島市職工醫保城鎮職工醫保就進行了微調,劃入個人賬戶的資金比例下降了0.3個-0.5個百分点,同时门诊医疗费封顶线提至1600元,報銷比例再提高10個百分点。
分析:醫保待遇支付如果有發展分歧,是傾向“保住院”、三重保障、大病大額呢?還是傾向“保門診”、康健治理、家庭醫生呢?存在豐富的辯證:一是兩者都貴,都不易治理;二是“保住院”緩解“大病扛”,“保門診”解決“小病拖”。三是鼓勵分級診療,實際上可能平移“保住院”“保門診”的需求邊界。四是“保住院”“保門診”通過支付革新可能都保到。
“都保到”,就憑醫保這點錢、這點人?商保笑了。“都保到”,一定有結構調整、結果實現,不用笑。逐步地按支付方式付費、按需求選擇付費、按療效付費,不再過多地按項目付費、按供給側意圖付費。道阻且長,何其遠!商保可以做什麽:大病醫療險、重疾險;康健治理權益、産品。醫保能不能做這些?也能。那醫保商保會不會矛盾?不會,相互借力銜接補充。
世界宁静萬歲!
在城镇职工医保全面推开的历程中,板块式支付充实引入需方控费机制,强调需方必须肩负更多個人康健治理的责任。林枫指出,尽管吸取板块式的一些经验,但是镇江医保逐步引入总额控制、人头付费、床位日付费等。实行板块式支付的地域,也不得不去“打补丁”,遴选出相当部门的慢性疾病和特殊病种,建设患者申请审批制度,用统筹基金支付切合资质的患者支付用度,弥补上述问题。
如果考慮到門急診人次在過去二三十年間的增長,門診醫療費用支出的增加更是明顯。門診費用繼續增長,參保人迫切需要醫保進行適當補償。付曉光、萬泉2021年曾撰文指出,2019年職工醫保統籌基金中用于住院待遇支出約爲5409.6元,包罗門診在內的其他待遇支出約爲1881.6億元。凭据他們預估,八成左右可能用于門診,約爲1500億元,在統籌基金支出中的比例超過兩成。北京、天津、成都、浙江四省市,2019年職工醫保人群門診總費用占當地總醫療費用比重在52%-64%。
分析:以質量和效率爲中心,這是底層邏輯,是生産力發展的策源要求。要談錢,但不能只談錢。
慢特病、單列支付是差异的:
單列支付可能籌資複雜,好比罕見病用藥保障籌資可能包罗慈善捐贈,其實適宜單列支付。
門診慢病、特病有區分,門診慢病待遇享受人數肉眼可見地劇烈增長,而特病人數較可控。
這些小統籌、小中型治理,就是爲了“服務好”“效率高”。
進一步引申,門診慢病、特病、單列支付的某些病種,有時還需要就醫輔助或特殊處方(好比藥品配送),爲行動未便的不幸患者提高可及以及便利性。這算什麽?這算精細化治理與服務。
以质量和效率并重,坚持“服务好”“效率高”,商保、创新支付宁可无偿去资助医保提供一些少量服务,就为图個人气。未来,做好无论医保和商保,恐怕都从外貌到骨子里要“服务好”。
林楓指出,“門診共濟統籌建设之後,有如千軍萬馬進來使用醫保基金。面對海量的小額費用支付,醫保在供方控費、供方行爲監管上尤其需要加強。門診支付也要明確優先保障目標,制止陷入通道式的毛病中。”
“醫保支付革新,從住院擴展到門診,才气實現閉環治理。”金華市醫保局邵甯軍告訴《中國醫院院長》。金華市從2020年開始推出門診人頭包幹和APG點數支付革新,帶動浙江全省同步推行大規模門診支付革新。
廖藏宜指出,普通門診可以按人頭付費;日間手術以開展微創手術爲主,可以探索單病種付費;日間病房以開展腫瘤化療、腎病透析爲主,可凭据住院待遇進行治理,凭据DRG、DIP支付。
分析:面對“猶如千軍萬馬進來、海量的小額費用”且“小額費用”已單次到大幾百塊。醫保支付治理怎麽做?首先想到要狠抓。退一步想,抓不如放。一是醫保“預備了一些錢”,有放的資金准備;二是醫保“要嘗試一些支付方式要领”,放進來再抓管控。
提出一個开放式问题:所有门诊医生,原理上都是家庭医生,可行不行行?因为这些门诊患者都忧心忡忡从家来、信誓旦旦回家去。因为通常意义上的家庭医生也不是总要、必须到患者家中问诊。不是阿Q精神,但我們一下子解決了家庭醫生不足,同意麽?
差异意,好的。不是我們隨便說一下、認爲一下,門診醫生就變立室庭醫生了。還要看門診醫生爲患者提供了哪些具體服務、獲得了哪些具體效果、發生了几多醫療費用。因爲評判家庭醫生發展成熟度、可持續的維度就是包罗但不限于這些。家庭醫生有须要。
回到“抓不如放”:一是鼓勵門診醫生承擔家庭醫生功效,暫且將他們視爲家庭醫生;二是將家庭醫生與按人頭付費方式的結相助爲主流探索。三是真正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家庭醫生供需場景下,按支付方式付費、按需求選擇付費、按實際發生付費等。
不搞計劃經濟,計劃是工具,不是目的。家庭醫生與支付方式的結合,從治理上是實的,收入纷歧定實現。唯此,才切合質量與效率在家庭醫生、所有醫生之間的公正。涉及住院、門診的差异支付方式之間有區別、銜接、效率檢查,總之,是實現越发地敏捷。
感謝中國醫院院長平台對本文的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