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待惠临 新津保创治理咨询(成都)有限公司 官方网站!
 CHN  |   EN
險法智人網
保險論文
您的位置:首 页 ->> 保險論文 ->> 閱讀詳細
網絡相助的执法屬性及監管
作 者:潘红艳 陈洪微        所属事情机构:吉林大学法学院        摘 自:《中国保险》2023年第3期

    相助,作爲人類在群體內疏散風險的古老形式,在互聯網時代,被注入了新的要素,也具備了新的發展契機。我國曾經較爲活躍的網絡相助計劃包罗相互寶、水滴籌、衆托幫等。由于監管依據及監管措施的缺失等多種因素,導致一些曾經運營順暢的網絡相助平台紛紛退出曆史舞台。我們剔除平台運營缺乏盈利驅動等潛在的關停原因,僅從平台關停的結果以及缺乏監管的原因角度加以分析。以探查網絡相助的基本屬性爲基准,厘清網絡相助的执法風險所在並對網絡相助監管的方式和走向進行分析。

網絡相助的基本屬性——一個有關相助是否是保險的爭議

1.現代意義保險制度的基本要素

我們認爲,相助作爲一種風險轉嫁方式,和保險制度存在相同之處,也存在差別。以現代意義上的保險制度作爲比對基礎,二者的焦点差異在于:現代意義上的保險制度,實質上已經同曆史發展角度的保險産生了非時間要素的差別,保險源起于風險轉嫁,起初並不以精算基礎爲必備要素,僅是商人們轉移自身風險的一種部署。隨著保險行業和保險經營的不斷專業化,保險逐步發展成爲現代意義上的保險制度。風險轉嫁、保險行業經營組織和經營方式專業化、切合精算原理成爲現代意義上保險制度不行或缺的因素。此外,被曆史發展軌迹證實了具有科學依據的保險行業監管,也成爲現代意義上保險制度又一個必不行少的要素。反之,缺乏了風險轉嫁、保險行業經營組織和經營方式的專業化、切合精算原理、專業監管部門進行監管四個要素中的任何一個,也不能稱之爲現代意義上的保險。綜觀這四個要素所揭示的現代意義上保險的最本質特征,是風險經營制度,不再是從投保群體利益角度的風險轉嫁,也不再是從保險公司角度的一般營利活動。

2.網絡相助的基本要素網絡相助是指部门群體以互聯網平台爲依托、以特定範圍的風險分攤爲目的的相助形式。其構成要素包罗三個方面:第一,互聯網平台,作爲組織主體存在,制止了非互聯網相助的組織主體因素導致的相助組織區域限制;第二,具有配合風險轉嫁需求的群體;第三,相助群體內部對風險發生費用的均攤。

綜合網絡相助的各項要素,我們可以總結出其最本質的特征,是風險群體內轉嫁的事業。可見,網絡相助雖然也是風險轉嫁的形式,但較之現代意義上的保險制度,是否具有和切合“經營”的特點,是二者基础區別所在,也是對網絡相助進行監管的须要性所在。

網絡相助參加人的执法風險

  既然“經營”是區分現代意義保險制度和網絡相助的基础要素,網絡相助參加人所面臨的执法風險和深入探查網絡相助的“經營(或者稱爲非經營)”要素緊密聯系。網絡相助參加人面臨的执法風險,除了前述三個基本以及外貌的要素之外,還有潛在、附加的要素。

1.互聯網平台運營的費用分攤互联网平台既是相助的组织主体,同时也是隶属于差异商事主体的营利机构。互联网平台运营自己需要特定用度,这些用度势必须要在相助加入群体内部加以分摊。如何控制互联网平台运营的用度规模和数量,保障这些用度在相助群体内部公正分摊,成为網絡相助參加人的执法風險所在。

2.互聯網平台對網絡相助的治理潛在相助成員的發動、既有相助成員的保持、相助條件和範圍的設定,以及對發生風險成員的救助等事項,均由互聯網平台進行。如何保證平台治理的信息全面、客觀、公開,是網絡相助成員面臨的执法風險所在。

3.互聯網平台盈利水平以及網絡相助的持續

對參加網絡相助的成員而言,接受何種水平的互聯網平台盈利,以及如何保障網絡相助的持續,是其面臨的执法風險之一。風險具有發生時間的不確定特征,風險轉嫁的事業應當可持續,才气最終保障風險轉嫁需求的主體利益。

網絡相助的監管維度及路徑

  我們剔除以“網絡”爲載體的相助這一平台要素,首先觀察相助的基本屬性,再同已經具有監管执法的保險作比較。如果二者具有相同或者類似屬性,借助于保險行業監管的路徑即可實現對于網絡相助的監管;如果二者基本屬性存在差別,則需要建设切合網絡相助屬性的監管方式。
  我们从網絡相助參加人的执法風險的规模,即可获得对网络相助的羁系维度,包罗三个方面:互联网平台运营用度分摊的羁系;互联网平台对网络相助治理的羁系;互联网平台盈利水平以及连续经营能力的羁系。雖然在監管部門的選擇上是否應當由保險監管部門承擔仍需進一步進行科學論證,但是在監管要领上,鑒于保險和網絡相助在执法屬性以及經營方略等方面的共性特征,類比保險的監管要领越发具有科學性。比照保險監管部門對互聯網保險的監管方式,我們可以獲得前三個監管維度的具體路徑。根據《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第七十二條規定,銀保監會統籌負責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制度制定,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凭据保險機構的監管分工實施互聯網保險業務日常監測與監管。

1.互聯網平台運營費用分攤的監管路徑在銷售方面,對保費收入的監管主要通過規定保費收入的結算方式,即必須通過保費收入專用賬戶收取。《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第十九條規定:“保險公司通過自營網絡平台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的,應通過自有保費收入專用賬戶直接收取投保人交付的保費;與保險中介機構相助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的,可通過該保險中介機構的保費收入專用賬戶代收保費。保費收入專用賬戶包罗保險機構依法在商業銀行及第三方支付平台開設的專用賬戶。”保險機構應當向客戶提供保單和發票,並向客戶提供查驗平台。《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保險機構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應向客戶提供保單和發票,可優先提供電子保單和電子發票。接纳紙質保單的,保險公司或相助的保險中介機構應以適當方式將保單送達客戶。接纳電子保單的,保險公司或相助的保險中介機構應向客戶說明,並向客戶提供可查詢、下載電子保單的自營網絡平台或行業統一查驗平台的訪問方式。”在運營方面,在保險機構執業的保險銷售、保險經紀從業人員要進行執業登記和治理。《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第三十五條規定:“保險機構授權在本機構執業的保險銷售、保險經紀從業人員爲互聯網保險業務開展營銷宣傳、産品咨詢的,應在其勞動条约或委托協議中約定雙方的權利義務,並凭据相關監管規定對其進行執業登記和治理,標識其從事互聯網保險業務的資質以供公衆查詢。保險機構對所屬從業人員的互聯網保險業務行爲依法承擔責任。保險機構在互聯網保險銷售或經紀活動中,不得向未在本機構進行執業登記的人員支付或變相支付傭金及勞動報酬。”向保險中介機構支付相關費用要以相助協議爲根據,並接纳轉賬支付的方式。《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第三十六條規定:“保險公司向保險中介機構支付相關費用,或保險機構向提供技術支持、客戶服務等服務的相助機構支付相關費用,應凭据相助協議約定的費用種類和標准,由總公司或其授權的省級分支機構通過銀行或正当第三方支付平台轉賬支付,不得以現金形式進行結算。保險機構不得直接或間接給予相助協議約定以外的其他利益。”《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第四十條規定:“保險機構應建设健全反洗錢內部控制制度、客戶盡職調查制度、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生存制度、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制度,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規定的反洗錢義務。”保險機構原則上應要求投保人使用本人賬戶支付保費。退保時保費應退還至原交費賬戶或投保人本人其他賬戶。保險金應支付到被保險人賬戶、受益人賬戶或保險条约約定的其他賬戶。保險機構應核對投保人賬戶信息的真實性。

2.對互聯網平台治理的監管

(1)建设階段依據《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第四條、第七條,保險機構總公司對內形成監管,審查自身業務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同時內設互聯網保險業務治理部門,建设互聯網保險業務治理制度和操作規程。互聯網行業治理部門對互聯網平台建设時進行監管,要求其履行互聯網信息服務備案手續,取得備案號。國家網絡宁静等級保護制度要求建设時進行網絡宁静定級備案,定期開展等級保護測評,落實相應等級的宁静保護措施。

(2)銷售階段《保險公司信息披露治理辦法》規定了相應的信息披露義務(第十二條),銀保監會對保險機構互聯網保險營銷宣傳制定治理規定(第十五條)。

(3)服務期間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等相關組織會轉送互聯網保險業務投訴。《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第三十二條規定:“保險公司應建设完整的客戶投訴處理流程,建設獨立于銷售、理賠等業務的專職處理互聯網保險客戶投訴的人員隊伍。對于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相關行業組織、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新聞媒體等轉送的互聯網保險業務投訴,保險公司應建设有效的轉接治理制度,納入互聯網保險客戶投訴處理流程。”

(4)運營期間的輿情監管《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第四十三條規定:“保險機構應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輿情監測,積極做好輿情溝通,回應消費者和公衆關切,及時有效處理因消費爭議和糾紛産生的網絡輿情。”

3.互聯網平台盈利水平以及持續經營能力的監管

  在建设時,互聯網平台應滿足銀保監會關于償付能力、消費者權益保護監管評價等相關規定;在銷售中,應進行一年來綜合償付能力富足率等相關信息的披露。

  保險公司對內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核算統計。《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第五十五條規定:“保險公司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核算統計,應將通過直銷、專業署理、經紀、兼業署理等銷售渠道開展的互聯網保險業務,計入該銷售渠道的線上業務部门,並將各銷售渠道線上業務部门進行彙總,反映本公司的互聯網保險業務經營结果。”

  根據銀保監互聯網保險監管相關信息系統的監管要求,保險機構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應將自營網絡平台、互聯網保險産品、相助銷售渠道等信息以及相關變更情況報送至互聯網保險監管相關信息系統。

  保險機構應于每年4月30日前向互聯網保險監管相關信息系統報送上一年度互聯網保險業務經營情況報告。報告內容包罗但不限于:業務基本情況、營銷模式、相關機構(含技術支持、客戶服務機構)相助情況、網絡宁静建設、消費者權益保護和投訴處理、信息系統運行和故障情況、合規經營和外部合規審計情況等。保險機構總經理和互聯網保險業務負責人應在報告上簽字,並對報告內容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負責。保險機構應凭据銀保監會相關規定定期報送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數據和監管報表。

  保险业的康健生长,折射出与之伴生的保险羁系制度的正向功效。相应的,与保险具有相同风险保障功效的网络相助的生长,需要与网络相助属性和需求相匹配的羁系制度。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需要下載本網站內容者,需要載明本內容摘自新津保創治理咨詢(成都)有限公司官網http://healthwz.cn/,並注明作者姓名及其單位,未經許可不行用于商業用途。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轉載”、“編譯”、“摘自”的所有作品,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他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站及子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並自負执法責任。
險法智人網
地 址:成都四川成都新津
电 话:4006-776-886
网 站:http://healthwz.cn/
E-Mail:284273520#

闽ICP备08003254
滬公網安備31010402009993號
掃一掃,關注我們
Copyright © 2020-2023 新津保创治理咨询(成都)有限公司[http://healthwz.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
TOP